心得第一辑
一、缘起 作者:刘伦善
余读《论语》经年,初如观星汉,但觉璀璨夺目而不知其经纬;继而若涉深涧,一步一履皆有所凭;终乃恍然,圣贤言语原是自家心头明月,照破千年云翳。尝思《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遂萌发与同侪共修之念。
首义曰"知行相契"。昔阳明先生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今人常叹"闻道万卷,难渡红尘",皆因学问止于口耳,闻道不行,虽波涛于口海,终是纸上兵戈。故吾辈相约:每得一句,必证诸行。若"见贤思齐",则明日即效所贤;若"过勿惮改",则当下自省其非。
次则曰"量己之尺"。夫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尺当悬于眉间心上,朝夕自鉴,不得量人。或有人问:"若见同事失礼,岂能缄默?"余笑答:"譬如医者自病,当先调己阴阳,岂可执砭针而责他人气血?"人欲责人,何其易也,无时无事不可立道德高地而为之,然于己不能有所进益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斯之谓也。
三曰"一事即圣"。昔颜子"三月不违仁",吾侪但求"一息不违"。莫因累月难恒而自咎,但使片念能持即证圣功。以夫子天纵之圣,犹"十有五志于学",及至"七十从心"方臻化境。今吾辈若于嗔浪翻涌时守"克己",案牍昏晓处持"敬事",纵如白驹过隙,已是圣门立雪之人。子夏谓"日知其所亡",荀卿言"积善成德",皆谓此跬步之功耳。
昔程子谓"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今读《论》旬日,同人皆有会心。请诸君各陈所悟,缀玉连珠,可辑华章。
愿与诸君共勉,同臻佳境。
心得二 作者:卢庭庭
刘主任刚提议学习《论语》时,我其实有些犹豫是否要参与。在我的印象中,《论语》只是一部引人向善的国学经典,跟《三字经》一样: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上学期间我也学习或者听说过不少《论语》片段,但是现在回想,也只能想起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上学时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就是学习后要多复习,朋友远道而来要真诚欢迎热心款待,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应该生气,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三句话的道理肯定是对的,但是放在一起又有什么关联性和必要性呢,后来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孔子这三句话应该是不同时候分开说的,只是被他的弟子收录在一起而已。带着这样的认知让我重读《论语》,当时确有点觉得是浪费时间。但平时与刘主任一起研讨案件、接待客户,又觉得他是有大智慧之人,他既然提议大家花时间来共读《论语》,毕竟有一定的道理,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大家一起开始重读《论语》,同时我也非常期待刘主任可以有跟学校老师不一样的解读。
共读《论语》的第一句,就深深震撼了我,“学而时习之”,这里学的并不只是我所理解的课本内容,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而这里的“时习”也不仅仅是复习,更多的是指践习、付诸实践,大家共读时刘主任解释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浮现起工作这些年我把书本上的法条一步步应用到案件中,又把案件中的成功经验一点点应用到自己生活中,在这些情节进行的过程中,我总是能隐约感觉到一些喜悦,如果最终的结果也是好的,那我就会觉得成就感满满,情不自禁地想跟朋友同事炫耀分享一番,真的是“不亦说乎”。而与跟自己有共同经历、共同志向的朋友聊天,更是开心得忘记时间。
经过这几次的共读,我清晰地认识到之前对于《论语》的理解非常浅薄,这让我对后续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和期待,我也相信在刘主任的带领下,共读《论语》一定会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与共鸣。
心得三:作者:戚正威
初读《论语》,总觉字句简朴,仿佛只是千年前的日常对话;但细品之后才发现,那些看似平常的言语,竟藏着穿透时空的智慧。它像一盏灯,既照亮了古人的修身之道,也为今天的我们指明了一条踏实前行的路。
1.知与行:从“学而时习”到生命扎根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曾让我疑惑:反复温习书本,怎会快乐?后来才懂,真正的“习”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将知识化为行动。
比如读到“孝悌为仁之本”,我开始主动观察父母的需求:父亲腰疼时默默递上热敷袋,母亲忙碌时主动分担家务。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日复一日的践行中,让我体会到“仁”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温度。知行合一,原来是一场让道理在生命中扎根的修行。
2.自省之尺:量己的勇气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最初让我联想到苛刻的自我批评。直到某次与朋友争执,我本想用“人不知而不愠”指责对方急躁,却突然惊醒:《论语》从来不是丈量他人的标尺。
那晚的自省中,我发现自己才是“不忠不信”的一方——答应帮忙的事敷衍了事,约定时间屡屡迟到。用经典照见自己的瑕疵固然痛苦,但正是这份坦诚,让我学会放下对他人的苛责,转而修补自身的缺口。
3.小事中的大境界:一时一事的重量
有子说“孝悌为仁之本”,我一度以为非要“卧冰求鲤”才算尽孝。直到看见伯母病中,堂妹坚持每天为她梳头、聊天说笑的平淡日常,才明白儒家强调的“本”不在惊天动地,而在细水长流。
我开始尝试“一时一事”的积累:工作时全心投入当下任务,陪伴家人时放下手机倾听。这些微小的专注,竟让我在浮躁的世界里触摸到“道”的轮廓——原来真正的进步,是把每个此刻都活成对生命的敬重。
4.心镜之外:世界是内心的倒影
过去总抱怨职场复杂、人际疏离,直到读到“人不知而不愠”,才惊觉自己的抱怨何尝不是一种“愠”?当我把加班视为上司刁难时,满眼都是不公;但当我将其看作能力锻炼时,同样的境遇竟成了成长的阶梯。
世界果如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晴雨。如今遇到误解,我会先问自己:是执着于被认可,还是真正做到了“君子求诸己”?这份视角的转换,让曾经刺眼的世界变得温柔可亲。
5.结语:在古典中遇见现代的自己
《论语》于我,已不再是高悬庙堂的圣贤书,而是融入生活的指南针。它教会我:真正的学问不在背诵多少章句,而在能否用经典照亮脚下的路;最高的修养不是超凡脱俗,而是让“仁义礼智信”化作买菜做饭时的耐心、职场交往中的诚意、独处深夜时的自律。
在这个追逐速度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慢智慧”——以自省为尺,以行动为锚,让两千五百年前的思想,在今天依然生长出新鲜的枝叶。
心得四:作者:孙江东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历经千年依然能为现代人提供深刻的思想启迪。以下是一些学习《论语》的感悟,结合个人理解与当代视角:
1. 修身:向内求索的智慧
《论语》的核心是“为己之学”,强调自我完善。
“吾日三省吾身”:反思不是自我苛责,而是通过觉察言行与初心是否一致,逐渐修正偏差。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到问题时,先审视自身而非归咎外界,这种“反求诸己”的态度能让人在逆境中保持成长心态。
现代人常被外部标准裹挟,而《论语》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来自内心的澄明与坚守。
2. 处世:中庸之道与边界感
“君子和而不同”:尊重差异而非强求一致,是人际交往的智慧。如今社会的多元性更需这种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不仅是道德准则,更是减少冲突的沟通法则。
中庸不是圆滑,而是把握分寸。比如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需灵活应对,这与“过犹不及”的警示不谋而合。
3. 为学:终身成长的动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仅是积累知识,更是通过实践(“习”)内化为能力,这种“知行合一”的过程本身就是愉悦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热爱的转变,恰如现代心理学强调的“内在动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论语》提醒我们:学习的目标不是“知道”,而是“体悟”与“践行”。
4. 生命观:在平凡中见崇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物质简朴与精神丰盈可以并存,这对当下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是一种清醒的平衡。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专注热爱的状态,恰如“心流”体验,是超越年龄焦虑的良方。
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折却始终豁达,这种“知天命而不认命”的韧性,对现代人的意义远超成功学鸡汤。
5. 局限性中的现代启示
读《论语》如同与智者对话,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快速变迁的世界中安顿身心?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复刻过去,而在于用古老的智慧回应当下的困惑。若能以开放心态品读,或许会发现,那些跨越千年的句子,正悄然照亮我们脚下的路。
心得五:作者:向宇
在写这篇所感也好,作业也好,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参加的初衷是什么?
是因为近年来我对佛教、道教以及部分中国传统经典愈发感兴趣,但感兴趣的原因又是什么?
去年刚毕业那会曾被这样一句话打动,“十八岁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三十岁以后才发现,把想念和爱意说满了会给别人造成负担,四十岁以后才懂得人生终究是场别离”。我想,打动的缘由恰恰是我经历了这些,也感悟到了这些。经历在前,感悟在后。没有这些经历,也不会有这些感悟。但有经历,就一定有感悟吗?有些经历可能在我大学的时候就体验了,但也是后知后觉才有了感受、感悟。同样如果是大学毕业的我,似乎还是懵懂,读到这句话,肯定也不会有什么感受。于是我又去找原因。
后来,我从神经科学中找到了答案。客观来说,人的大脑前额叶掌管了执行计划、决策和觉醒的高级认知功能。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形状要在30岁以后,才会逐步进入稳定状态,人的心智开始慢慢成熟”。咦吁嚱!怪不得这几年我的神经感受变得越来越敏感。不禁感触《论语》所讲“三十而立”真是充斥着智慧。所以,在决定参与《论语》共读活动时,我的初衷并非仅是求知,更源于一种生命阶段的觉醒。
此外,需要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维系人际关系我想也是原因之一。步入工作以后,开始与大量形色之人接触,利益的牵扯开始变多。需要主动维护一些关系,也需要对人际真伪进行洞察,以上这些凭我在学校内所学已经不够了,皆需以更沉厚的德行奠基。
所以刘主任提及组织所内同仁“一起读《论语》”的时候,我很兴奋。其中兴奋的一点是自己在的所是一个有人文关怀和帮助青年律师身心成长、探索世界的地方。我知道,“如何过好这一生”比世俗利益要贵得多。兴奋的另外一点是,自己读佛道经典时,常感“知易行难”,正如刘主任所讲:“道理若不行出来,终是空中楼阁。”很多时候,自己研究读完也就作罢。
一起读《论语》已经进行了三次交流,通过刘主任的带读、解释以及大家的分享,我最大的感受是《论语》里我们目前所学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镜鉴”之力——对社会的高度准确概括,譬如看考察一个人是否能共事的基本标准之一就看他是否孝顺、巧言令色的伪善与和颜悦色来自内心夸赞的真实,《论语》更是修身成为“君子”的准则与方法论,譬如学而时习、人不知不愠、三省吾身。特别是,大家再分享的时候都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尤其是结合家庭和小孩所遇到的问题,让《论语》的“知识点”更加接地气。每每此时,我都觉得一起读《论语》正是大家“知行合一”的集体修行。
孔子与众弟子对话探讨如何修己安人,穿越千年,我们在律所一起通过《论语》探讨“如何过好这一生”,也是以对话的形式,想至此,甚是浪漫。